除草剂的分类方式多种多样,不同的分类方法有助于我们从不同角度理解其特性和用途。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除草剂分类方式:
一、按作用性质分类,这是最基础和重要的分类方法,直接关系到除草剂的使用场景和安全性。
选择性除草剂:只杀死某些植物,而对另一些植物安全。这种选择性可能源于形态结构、生理生化代谢(如解毒机制)的差异。对作物安全,能在作物和杂草共存的情况下使用。需要精准选择对当季作物安全的品种。2,4-D丁酯:能杀死阔叶杂草,但对禾本科作物(如小麦、玉米)安全。精喹禾灵:能杀死禾本科杂草,但对阔叶作物(如大豆、棉花)安全。
灭生性除草剂:对所有植物都有毒性,不分杂草和作物。绿色植物通杀,使用时必须避免接触作物。非耕地、田埂、路边。如草甘膦:内吸传导,杀死植物全株。
二、按作用方式分类,这决定了除草剂如何进入植物体以及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方式。
内吸传导型除草剂:被植物茎叶或根部吸收后,在维管束内随水分和养分运输到全身,破坏内部生理功能。作用时间慢(几天到几周),能除根,对多年生深根杂草有效。如氰氟草酯、噁唑酰草胺、异噁草松等。
触杀型除草剂:只杀死直接接触到的植物组织,不能在植物体内传导移动。 作用快(几小时到几天),不除根,对多年生杂草效果差,只能杀死地上部分。如敌稗、草铵膦、灭草松等。
三、按施药方法分类,这与除草剂的使用时机和应用部位有关。
土壤处理剂:在作物播种前或播后苗前施于土壤表面,形成一层药膜。杀死萌芽期的杂草。如丙草胺、乙草胺、异丙甲草胺等。
茎叶处理剂:在作物出苗后,直接喷洒到杂草的茎叶上。杀死生长期的杂草。噁唑酰草胺、异噁草松、氰氟草酯等。
四、按化学结构分类,这是从化学角度进行的专业分类,同类结构的除草剂通常有相似的作用机理。
1.苯氧羧酸类:合成激素类,扰乱植物生长,使杂草扭曲死亡。如2,4-D丁酯、2甲4氯等。
2.磺酰脲类:乙酰乳酸合成酶(ALS)抑制剂,活性极高,用量小。如烟嘧磺隆、苄嘧磺隆、苯磺隆等。
3.酰胺类:主要用于土壤处理,抑制幼芽和根的生长。如乙草胺、异丙甲草胺、丁草胺等。
4.三氮苯类:光合作用抑制剂,主要通过根系吸收。如西草净、扑草净等。
5.有机磷类:内吸传导,抑制植物体内关键酶。如草甘膦(EPSPS抑制剂)等。
6.联吡啶类:触杀型除草剂,快速破坏细胞膜。如敌草快等。
7.环己烯酮类:乙酰辅酶A羧化酶(ACCase)抑制剂,防除禾本科杂草。如烯禾啶、烯草酮等。
8.芳氧苯氧丙酸酯类:同样是ACCase抑制剂,防除禾本科杂草。如氰氟草酯、精喹禾灵、高效氟吡甲禾灵等。
9.二硝基苯胺类:微管蛋白抑制剂,土壤处理,抑制幼芽生长。如氟乐灵、二甲戊灵等。
10.氨基甲酸酯类:通过抑制杂草生长发育达到除草效果,主要用于防治禾本科杂草。在水稻田中,如禾草灵等。
掌握除草剂的分类,不仅能帮助我们“对症下药”,精准防控不同杂草,更能通过轮换使用不同的药剂,有效延缓杂草抗药性的产生,是实现水稻绿色、可持续高产的重要基石。
众邦生物 知识产权部 郭翔宇